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兵学

《兵圣十四家》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兵圣是对中国古代兵家的战略家与军事家的尊称。

史学家总结为兵者十三圣:1、兵祖吕尚;2、道圣鬼谷子;3、兵圣孙武;4、计圣孙膑;5、亚圣吴起;6、战圣白起;7、帝师王翦;8、尉圣尉缭;9、隐圣黄石公;10、谋圣张良;11、兵仙韩信;12、武圣关公;13、战神李靖;14、武穆岳飞。

1、兵祖吕尚

姜子牙,亦作姜尚,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姬昌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著有《六韬》传于后世,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著作:《六韬》。

2、道圣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相传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 庄、 列一派, 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是纵横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法家、名家、发明家、医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鬼谷先生的智慧教育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李悝、徐福等500多位精英!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著作:《鬼谷子》二十一篇、《关令尹喜内传》、《本经阴符七术》。

3、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一幕教王妃列队成为古今执法严明的典故,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几近覆亡楚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后因伍子胥故辞官,不知其终。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其本人也被后世誉为“兵圣”。因其著作对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影响之深远、成书年代之久远兵圣孙武誉为“第一军事家”当之无愧。

著作:《孙子兵法

4、计圣孙膑

孙膑,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山东鄄城人。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其著作《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孙膑著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孙膑在战国以计谋出众而闻名,故称计圣。

著作:《孙膑兵法》

5、亚圣吴起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一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例。

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著作:《吴子兵法》48篇。

6、战圣白起

白起,赢姓,白氏,名起,秦武公的嫡裔。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起是秦国宗室,他的先祖是秦国第五任国君秦武公的嫡长子公子白,又因为其为秦武公之孙,又称公孙氏,故白起又称公孙起。白起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战无不胜,人称战圣。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著作:《阵图》、《神妙行军法》等。

7、师圣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王翦率秦军横扫三晋,攻灭楚国,攻无不克。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故称师圣,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著作:无。

8、尉圣尉缭

尉缭,战国兵家人物。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原姓魏,名缭,秦王政十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尉缭在战国时期有两人,其中一人为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时期的国尉魏缭。因同在战国,容易混淆。尉缭在史书所提及的一般指秦始皇时的大梁人(今河南开封)魏缭。

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关于尉缭的身世,兵家都倾向于后者,在终年征发的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先进的军事理论做指导是很难锋战必胜,况秦能统一六国,完成这样大的军事战略缺了尉缭是很难达到的。

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曾策杀赵国武安君李牧并协助制定了郡县制,是韩信的师傅。尉圣魏缭更是以大一统的军事、政治思想闻名于世。

尉缭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尉缭的思想大体上接近法家,反对孔孟的亲亲原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和治军,某些思想显得非常残暴,全文处处可见“诛杀”这样的词汇,并且大力倡连坐保甲制度。有意思的是尉缭却非常推崇德、仁义,提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告诫君主“杂学不为通儒”,言外之意他的理论才是最有用的理论。

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

著作:《尉缭子》29篇。

9、隐圣黄石公

黄石公,曲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谋圣张良师傅。

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无字天书《太公兵法》(兵书)、《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

黄石公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著作:《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10、谋圣张良

张良,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师傅黄石公,张良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他曾智斗鸿门,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他为刘邦献计“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他为刘邦献计“下邑之谋”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张良病逝后被汉王谥号文成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11、兵仙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 随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并成为“兵家四圣”中的一个。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著作:《韩信》兵法三篇。

12、武圣关公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持青龙偃月刀,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因忠义双全,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武财神”,与 孔子合称“文武双圣”。

13、战神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开国功臣,是位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

著作:《李卫公兵法》、《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弓诀》等,可惜很多都已失传。

14、武穆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岳飞死后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著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乞出师札子》、《五岳祠盟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