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基本信息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
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
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
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二、茶的起源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
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茶叶篇(上)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1)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2)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所以茶农贡献很大 。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三、八大茶类
第一类、绿茶
绿茶,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也有些绿茶是不经过揉捻的外形呈扁片状如西湖龙井等。由于加工时杀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青绿茶滇绿。
中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君山银针。
第二类、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临沧、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宜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湖南省安化茶厂、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吴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我国以外印度、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功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们传统出口商品。世界的四大高香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外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和红碎茶三大类。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英德市属小叶型红茶。茶色乌黑雪亮。身披金毫冲泡后汤色格外鲜红味醇清爽回味无穷。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的英德市的英山区这里在19世纪前半叶就曾是红茶的产地。宁红工夫产于江西武宁一带。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该茶外形条索紧结园直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宁红金毫”为宁红工夫茶中之最。湖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壮香气高长滋味醇厚汤色较浓。湖红工夫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其中以安化工夫为上佳。
越红工夫茶的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浅红叶底稍暗。冲泡后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红亮叶底稍暗。 红茶 红茶是一种经过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红色故名。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徽祁红、云南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
第三类、黑茶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藏茶”、云南的“紧茶”、“饼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云南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安化黑茶也分两种一种是黑砖茶形似砖块经发酵后由砖模压制而成。另一种是千两茶形似树桩经发酵、蒸制后由多层竹篾捆压而成每件按16两古市称计重1000两现代为了便于销售携带一般制成制100两茶或10两茶。黑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简称“减肥茶”“瘦身茶”。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可能是乌龙茶。
第四类、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其中做青工序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关键步骤。乌龙茶泡法也很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铁观音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本山毛蟹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以产地的茶树命名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水仙、单枞等。它有红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而无一般绿茶的涩味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并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减肥等功效。清初就远销欧美及南洋诸国。目下最受日本游客的欢迎。
第五类、黄茶
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广东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第六类、白茶
白茶,是中国的特产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主要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 白茶 白茶是一种不经发酵亦不经揉捻的茶。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特点是遍披白色茸毛并带银色花泽汤色略黄而滋味甜醇。主要产地在福建福鼎县和政和县。
第七类、花茶
花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中国北方人喜爱。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普通花茶都是用绿茶制作也有用红茶制作的。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 花茶 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将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兰、玳玳、玫瑰、柚花等。以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为主要产地。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福建茉莉花茶属浓香型茶茶汤醇厚香味浓烈汤黄绿鲜味持久。
第八类、普洱茶
普洱茶,按茶叶以产地命名的方法产于普洱县的各种茶都可称为“普洱茶”但这种“普洱茶”仅是普洱县产的各种茶的统称。
在茶组植物分类中普洱茶又是茶组植物的一个种名是云南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茶组植物是我国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材料之一。
西双版纳古老茶区勐腊县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现存高达9米的茶树多株相传三国时代孔明南征明公元225年由士兵们撒籽成茶。直至今天当地民族仍称茶树为“孔明茶”山为“孔明山”尊称孔明为“茶祖”。每年旧历七月十六日孔明出生这天当是民族有纪念孔明以茶赏月放“孔明灯”一种扎成象皇帝帽子的灯跳民族舞的“茶祖会”以此纪念“茶王树”。清道光年间《擅萃滇海虞衡志》云“茶山有茶王树本武候孔明遗种至今夷民祀之”的记载。这些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大茶树说明普洱茶的栽培利用历史约有1700年左右。
普洱茶是中国著名茶树良种,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原产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该省双江、澜沧、勐海、凤庆、昌宁、云县、保山、元江等县(市)。
植株乔木型,树冠高大,自然生长树高5-6m,最高达20m以上。树姿半开展,部分开展或较直立,分枝部位高,分枝较疏。叶片属特大叶类,叶长平均13cm,叶宽5cm,最大叶面达26.0×10.5cm2,叶形长椭圆形、椭圆或近倒披针形。叶片多为水平状着生,叶尖渐尖,叶色浓绿,或黄绿,光泽性好,叶面隆起或显著隆起,叶肉厚而柔软,侧脉明显,多为10对以上,叶缘背卷,锯齿较深尚齐,芽叶肥壮。茸毛特多。叶片栅状组织一层,栅状组织与海绵组织比约为1∶3。发芽期早,生长期长,育芽力强,1年萌发5-6轮,新梢持嫩性强。花多数单生,部分丛生或呈假总状花序,花冠短径为25mm,长径为45mm,花瓣6-7片,花萼5片。抗寒性弱,-5℃以下便遭受严重冻害。适制红茶。鲜叶中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丰富。
大叶种普洱茶,是云南普洱茶的主要品种。普洱茶严格的定义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后制成的茶叶。
四、饮茶益处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2、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3、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
4、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6、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
7、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
8、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
9、饮茶可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10、饮茶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
11、饮茶能防暑降温。
五、加工茶类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工茶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及含茶饮料等。有茶名实际并非茶之“茶”绞股蓝茶、杜仲茶、松针米茶、罗布麻茶、人参茶、菊花茶、桑芽茶、金银花茶、桂花茶、薄玉茶、刺五茄茶、虫茶、柿叶茶、青豆茶、玄米茶、锅巴茶、老鹰茶、老姜茶、红枣茶、竹叶茶、玉米须茶、车前草茶、丹参茶、胖大海茶、番泻叶茶、钩藤茶。
1、药茶
药茶是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等。
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附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珠兰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从世界上来看在以上类茶中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茶金银花茶白兰花茶玫瑰花茶玳玳花茶。
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湘尖茶青砖茶康砖金尖方包茶六堡茶圆茶饼茶。所谓紧压茶,就是在制作工艺上区别于散茶的另外一种形态。
紧压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庄茶及其它适合制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蒸、压等典型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砖形或其它形状的茶叶。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在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流行。紧压茶有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茶味醇厚,适合减肥等特点。
六、工夫茶类
1、宜红工夫
宜红又称宜红工夫是中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产于鄂西山区宜县、恩施两地区。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年产10万担左右。宜昌红茶以外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有金毫内质香味鲜醇叶底红亮柔软香气清鲜纯正滋味鲜爽醇甜汤色红亮且有“冷后浑”为其主要特点。
该茶历史悠久至少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了。从十七世纪中叶即开始输往英、俄等国。由于宜红品质精纯、独具韵味当时成为英皇室的珍贵饮品。公元 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凯慧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因此特喜中国红茶——宜红工夫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中国的宜昌红茶比喻为“皇后茶”享誉英国。宜昌红茶一时身价大增传为佳话。宜红茶远在明代就以“皇后茶”著称于英国17世纪宜红茶即远销俄国、英国等地。宜红茶条索紧结秀丽色泽乌润调和香气纯正持久滋味浓厚醇和是红茶中的佳品。
祁门工夫红茶是中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5%左右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称着于世。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唯秋茶多呈金黄色。滇红工夫内质香郁味浓。
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特别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百年的政和工夫一经问世即享盛名。19世纪中叶产量达万余担。后因战事摧残茶园荒芜至1949年年产仅900余担。嗣后着力恢复传统品质风格产量质量均有回升。60年代后因改制绿茶仅保持少量生产年产约800担.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柘荣、寿宁、周 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泽鲜亮条形秀丽。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 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广收白琳、翠郊、蹯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白琳加工 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纪初福鼎“合茂智”茶号 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为“桔 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七、文化核心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代茶人对中国茶艺作了初创和开端,“艺”与“茶”发生联姻;宋代茶人则进一步完备及系统地阐述,饮茶风气日盛,“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明代创制紫砂壶与普及清饮法,加之清代雍正时期乌龙茶的产生,催生了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世界流行最广的“功夫茶”。
由此,“功夫茶”似乎成了“茶艺”的代名词。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沿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八、文化定义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九、品茶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十、茶学体系
1、茶史学:
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2、茶文化社会学:
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3、饮茶民俗学:
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4、茶的美学:
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5、茶文化交流学:
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 、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6、茶文化功能学:
茶文化资源、特性 、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 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7、茶文学:
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十一、茶茗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 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十二、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汉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 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 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十四、现代作用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 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 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一)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