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传统上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直到最近,第五种味道鲜才被大量这一领域的作者所提出。
因此可以认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基本味道有五种,包括:苦、咸、酸、甜以及鲜味。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在五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味觉经面神经,舌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轴突进入脑干后终于孤束核,更换神经元,再经丘脑到达岛盖部的味觉区。
一、简介
味觉指的是能够感受物质味道的能力,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
大多数动物其口腔中都有味觉感受器,然而相对低等的动物在其它部位可能会存在额外的味觉感受器,例如鱼类的触须及昆虫足末端的跗节和触角。和其它多数脊椎动物一样,人类对于味道的实际感受还受到不太直接的化学刺激感受器——嗅觉的影响,人们所闻到的味道在大脑中和味觉细胞得到的刺激合成了人们认为的味道。
西方的专家传统上认为味觉由四种基本味道组成:甜、咸、酸、苦。而东方的专家则识别出第五种味道——鲜味。心理物理学和神经学建议味道还包括一些其它的元素(鲜味,人们最能感觉到的脂肪酸,以及金属和水的味道,虽然后者通常由于味觉的自适应性而被忽略)。味觉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接受的感觉中的一种。人类的味觉感受细胞存在于舌头表面、软腭、咽喉和会厌的上皮组织中。
二、认识过程
在西方的文化中,存在基本味道的概念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味道是由甜、苦、美味多汁的、咸、辣、糙、辛和酸中的两种巧妙组合而成的。而古代中国的5元素哲学思想则列出了稍微不同的5种基本味道:苦、咸、酸、甜和辛,实际上这更常见于中医理论中,一般谈论食物时会用辣代替辛。而日本和印度文化则增加了他们自己的第六种味道。
心理物理学长期以来认为存在四种基本的味道:甜、苦、酸和咸。1908年,鲜味被第一次提出来,直到科学家们在2002成功复制出一种专门识别氨基酸的感受细胞,鲜味才被认定为第五种基本的味道,因为鲜味可以通过某些自由氨基酸——例如:谷氨酸单钠盐(味精的主要成份),引起的非咸味感觉而得到验证。
21世纪初发现,所有基本味道的感受器都已被识别出来。其中酸和咸是由感受器的离子通道接收的,而甜、苦、鲜则属于一种G蛋白耦合受体。
2005年11月,一组研究人员对鼠类进行试验后声称发现了存在第六种基本味道——脂肪类味道的证据,并且预测人类也可能有相同的感受器。在过去脂肪偶尔会被提出是一种可能的基本味道(1751),但最终的分类放弃了(1763) 。
2015年7月,美国珀杜大学科学家新近确认出第六种味觉脂肪类味道——肥。
那么,“肥”到底是一种什么味道呢?
用文字来表述一种味道实在困难,就像,到目前为止,英语中还没有那个词汇能准确描述出由日本人发现和定义的第五种味觉——鲜。如果一定要描述出“肥”的味道来,那是一种当你一口咬住一块多汁的牛排时那种感受,是你把一滴橄榄油滴在舌头上的味道,它可能有点腻,可能有点香,也可能有点脂肪的味道。
但珀杜大学科学家确实已经找到这是一种基础味觉的证据。通过多次试验,科学家把不同味道分类让参与者品尝、分类和辨别,有足够多的人分辨出“肥”味,不同于鲜,更不同于酸甜苦咸。
更关键的是,肥味符合基础味觉的特征,它与其他已知的五种味觉之间没有重合,它不是任何其他味觉可以混搭出来的味道,它是一种独特的、可以剥离出来的味道。它就像三元色一样,是搭配出其他五颜六色的基础色之一。
三、生理基础
1、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做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天更换一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s,比视觉13-45s,听觉1.27-21.5s,触觉2.4-8.9s都快。
对于不同化合物在不同区域有着轻微敏感度差别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是不容易察觉出来的,并且和这种所谓的味觉图是否完全一致并没有得到确认。实际上,每一个味蕾(包含大约100个味觉感觉细胞),通常对化合物所引起的五种基本味道都能产生相应。
科学家所描述的酸、咸、苦、甜、鲜这五种味道,只是人们对口中食物认知的其中一部分。除此以外还包括由鼻子中的嗅上皮细胞所得到的嗅觉味道,由机械感受器得到的口感,以及由温度感受器得到的温度。其中,舌头尝到的和鼻子闻到的,被我们归纳组合成味道。
味觉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头部神经到达大脑:
舌头前三分之二的面神经。
舌头后三分之一的舌咽神经。
会厌中局部区域中的迷走神经。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四、基本味道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都接收存在有限的基本味道,这些味道组成了所有食物的味道,并且可以对此进行分组分类。和基础颜色一样,这些基本味道只对应人类的感受器,比如舌头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味道,目前(21世纪初)被广泛接受的基本味道有以下四种:
(一)苦味
苦是味觉中最敏感的一个,许多人将其理解为不愉快的、锐利的或者无法接受的感觉。常见包含苦味的食物和饮品包括咖啡、原味巧克力、南美的巴拉圭茶、橘子酱、苦瓜、啤酒、浓生啤酒、橄榄、桔皮、十字花科的许多植物、蒲公英嫩叶以及莴苣等。
1、阈值
在金鸡纳树树洞积水中发现的奎宁也因为其苦味出名,平均只需要0.000008摩尔的奎宁就可以引起苦味(注:约2.5毫克)。其它物质引起苦味的阈值通常与奎宁作比较,奎宁的苦度被定义为1。比如,马钱子碱的苦度是11,这意味着比奎宁更苦,并且在更低的阈值下即可识别出苦味。已知最苦的物质是苦度为1000的人造化合物苯甲地那铵,被用作厌恶剂来加入到有毒物质中以避免误食。这是1958年研究一种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时候,被苏格兰爱丁堡的麦克法伦·史密斯发现的。
2、基因差异
研究表明,TAS2R(味觉感受器类型2)系列的感受器,例如TAS2R38是与G蛋白味导素耦合来得到人类所尝出苦味能力的。他们除了通过尝出不同的苦味配体之外,还通过感受器本身的形态(表面、单体)来获得这种尝出苦味的能力。研究人员用两种人造物质苯硫脲(PTC)以及丙硫氧嘧啶(PROP)来研究苦味感受器的相关基因。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两种物质都是苦的,而对于其它一些人来所则似乎尝不出来。而有些人则被认为是超级品尝家,这些人认为PTC和PROP都是极端发苦的物质。人们对这两种物质的苦味敏感度差异来自于TAS2R38的两种常见等位基因上。对于研究遗传学的人来说,这种品尝苦味能力的基因差异已成为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
此外,对于研究进化论以及研究健康学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有趣的领域,因为PTC的品尝能力和品尝其它众多自然苦味化合物的能力是有关的,其中许多被认为是有毒的。而能在低阈值下品尝出这些苦味有毒的化合物,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机制。
植物的树叶通常含有有毒化学物,甚至在食叶灵长类动物中能观测到它们喜欢吃嫩叶的倾向,这些嫩叶通常含有更高的蛋白质及较低的纤维和有毒物质。在人类的世界里有许多食物处理技术,这些技术能去除原本不宜食用的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并让其变得更加可口。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对TAS2R族有关基因的选择性限制被弱化的现象,与这部分基因的高突变和(或)假基因化概率有关。
(二)咸味
1、感知
咸味通过味觉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感知,主要是由钠离子引起的。其它碱金属离子也可以使人尝出咸味,不过离钠越远的咸味越不明显。比如锂离子和钾离子的大小和钠离子的大小最接近,因此也和钠离子的咸度最接近。与此相反,铷、铯离子的大小超大,因此其咸味相对会有差异。
2、阈值
物质的咸度是以氯化钠作为基准的(就如拿奎宁作为苦度的基准一样),其值为1。钾盐,例如氯化钾,也是盐物质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咸度为0.6。而其它如氨盐的一价阳离子,以及元素周期表中碱土金属族的二价阳离子如钙离子,通常会激发苦味而不是咸味,虽然他们能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舌头的细胞中,并激发动作一电位。
(三)酸味
1、阈值
酸是一种检测化学酸的机制。引发酸味的物质的酸度以稀盐酸为基准,该基准值为1。作为比较,酒石酸的酸度为0.7,柠檬酸为0.46,碳酸为0.06。检测酸味的机制和检测咸味的机制类似,细胞表面的氢离子通道检测组成酸和水的水合氢离子(H3O+)浓度。
2、产生
氢离子可以穿透氨氯吡脒敏感通道,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检测酸味大小的手段,其它通道已经在相关文献中提出。氢离子还会钝化能够超极化细胞的钾离子通道。酸通过摄入氢离子(使得细胞被反极化),并且钝化超极化通道,使得味觉细胞发起一次神经刺激。此外,对于如碳酸这样的弱酸而言,存在碳酸酐酶将其转变为碳酸氢离子,以辅助弱酸的转运。包含酸味的常见自然食品是水果,例如柠檬、葡萄、桔子以及某些甜瓜。酒通常也含有少量某种酸。如果牛奶没有被正确保存,也会因发酵而变酸。除此之外,中国山西的老陈醋也是以酸著称。
(四)甜味
1、产生
甜通常指那种由糖引起的令人愉快的感觉。某些蛋白质和一些其它非糖类特殊物质也会引起甜味。甜通常与连接到羰基上的醛基和酮基有关。甜味是通过多种G蛋白耦合受体来获得的,这些感受器耦合了味蕾上存在的G蛋白味导素。要获得甜的感觉,至少要激活两类“甜味感受器”,才能让大脑认为尝到了甜头。因此,能让大脑认为是甜的化合物必须是那些能够与两类甜味感受器或多或少能结合的物质。这两类感受器分别是T1R2+3(异质二聚体)以及T1R3(同质二聚体),它们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负责对所有甜味感觉的识别工作。
2、阈值
甜味物质的检出阈值是以蔗糖作为基准的,蔗糖甜度设定为1。人类对蔗糖的平均检出阈值为每升0.01摩尔。对于乳糖来说,则是每升0.03摩尔,因此其甜度为0.3(在甜味剂列表中指出为0.35),5-硝基-2-丙氧基苯胺(超极甜味剂,可能有毒,在美国被禁用)则只需每升2微摩尔(甜度约为4000)。
五、其它感觉
舌头可以获得有关食物的其它感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化学引起的味道,甚至仅局限于四种基本味道。还有很多舌头感受到的味觉是和触觉系统有关的。
21世纪初的研究发现可能存在一种称为CD36感受器的味觉感受器,其能对脂肪产生反应,更具体的说是脂肪酸。这种感受器在家鼠中被发现,也很可能存在于其它的哺乳类动物。在实验中,存在某种阻碍该感受器发挥作用的基因缺陷的家鼠,对于含脂肪酸的食物不像普通家鼠那样特别青睐,并且在进食脂肪或油的时候,其消化系统无法应激产生胃酸等消化液。这一发现对更好的理解对油类食物的各种行为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尽管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实CD36感受器和识别脂肪之间的关系。
2008年,基因学家在老鼠舌头上发现了一种CaSR钙感受器,这个感受器在消化道、肾脏以及大脑中被发现。和甜味感受器T1R3一样,CaSR感受器可以将钙检出并认为是一种味道。虽然人和老鼠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人类身上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仍然是未知的。
某些食物,如含有单宁或草酸钙的未熟水果,会在口腔粘膜或者牙齿上引起一种微苦或者粗糙的感觉。有类似味道的食品还包括茶、红酒、馅饼菜、生柿子以及生香蕉。
在英文中这类感觉有很多种说法,例如干(dry)、糙(rough)、躁(harsh,用于评论酒)、酸涩(tart)、略酸(rubbery)、辣(hard)和收敛的(styptic)。韩文떫다(tteolda),日文渋い(shibui),泰文ฝาด(fard),马来文kelat,菲律宾文pakla,波兰文cierpki,以及俄文вяжущий(vyazhuschiy)或者терпкий(terpky)都是指涩。尼泊尔文当中的Kokkaunu指的是干涩或者辛辣的,这个词可能是从芋头在当地的发音发展而来——芋头是一种植物的根部,其中富含草酸钙。在印度的传统中,这是6种基本味道的其中一种(甜、酸、咸、苦、辣和涩),而日本文化中的第六种味道是鲜。
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什么味道,例如二价铜离子以及硫酸铁等。或者以日常的场景说,口腔因某种情况下出血的时候,或者把单块铁质硬币放在舌头上,都会尝到。(注意:将不同金属的两块硬币置于口中,会因为电位差导致味觉响应,这并非金属的味道。)这时候不仅仅是味觉在发挥作用,同时嗅觉感受器也在发挥作用(Guth和Grosch,1990年)。这种能力并非为了让人们去品尝真正的金属,而是因为血液中含有铁离子(某些生物的血淋巴则以铜离子来替代铁离子的氧气运输功能),拥有这种能力能让肉食动物分辨猎物位置,或者让捕食动物热衷于含血的新鲜肉类食物。
金属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生物学家不太愿意将其归类为一种基本的味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通常和人们日常吞食的食物没有什么关系。而支持者则对此提出抗议,认为人们确实可以轻易分辨出这种味道,因此金属味应该被认为是一种通过化学感受器获知的基本味道。
如乙醇和辣椒素等物质可以通过刺激三叉神经引起烧灼感,并同时刺激其它平常味觉感受器来获得。辣所引起的热感是通过激活神经中的TRPV1和TRPA1两个通道引起的。从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素,以及从黑胡椒中提取出的胡椒碱,是两种主要的能引起辣味的来源。来自辣椒、胡椒、姜等的辣味是世界各地美食中的一种必要元素,例如埃塞俄比亚料理、匈牙利料理、墨西哥料理、韩式料理、马来西亚料理、印度菜、印尼菜、老挝菜、巴基斯坦料理、斯里兰卡料理、泰国菜以及中国的湖南菜、川菜等。如果口腔组织有损伤或者过敏,则乙醇会给人不仅仅造成热感,还会让人感到痛楚。因口腔癌而接受放射治疗的病患在饮酒时能感受到这种痛楚感。
辣这种感觉在技术上并不认为是一种味道,因为它是通过与化学感受器细胞锁链神经无关的另一组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虽然在此时味觉神经也会被激活,但辣味中引起灼热感的实际是舌头上感受热量和痛楚的那组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的。身体多数暴露的粘膜组织例如鼻腔、指甲缝以及伤口,尽管没有任何味觉感受器,也可以通过暴露在相同的热感配体下得到类似的热感。
某些物质可以激活冷感三叉神经感受器,人们可以通过诸如绿薄荷、薄荷醇、乙醇或者樟脑来获得这种清凉的体验。这其实是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激活了神经中的TRPM8离子通道,因此引发了冷感。不像某些代糖所描述的那样,这些物质并非真的使得温度下降,而只是一种被诱发的幻觉而已。
除了中国四川地区之外,图巴巴卡人的菜品种也包含了一种麻的味道,这种发麻的刺激感觉是由诸如花椒等香料引起的。川菜和印尼北苏门答腊省地区菜系通常将这种味道和辣椒引起的辣味相结合,制造一种麻辣的感觉。
某些日本研究员这么称呼那种由标准氨基酸中含有乙醇基和硫醇基的氨基酸所引起的持久不断、满口溢香的醇厚感。
温度是人类对味觉感受的一种关键元素。某些文化中,食物及饮品在温热时会被认为是美味的,而凉了的时候则会被认为不美味了,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恰好相反。
某些代糖会有强烈的溶解热现象发生,例如山梨醇、赤藓糖醇、木糖醇、甘露醇、乳糖醇以及麦芽糖醇。这些物质的干燥形态在唾液中溶解时,可以感受到其温度变化。这些效应在某些情况下正好是我们想要的,例如在薄荷糖中加入山梨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是我们不想要的,例如我们要做曲奇的时候。物质的结晶相通常由一个正的溶解热,因此在溶解的时候需要吸收热量而引发清凉的效应。而非结晶相物质则通常由负溶解热,因此会引起热感。
六、味觉研究
通常人们所说的味道以及据此讨论的味觉,都是指人类所感受的情况。一般研究的目的也是对人类食品工业的改进,或者避免人类误食有毒物质。因此,人们尝试搞清楚诸如不同人之间的味觉差异,如何通过调节各种味道的比例或者其它方法而改变对食物的喜好,以及味觉系统在人类身上的分布及发挥作用的情况。
超级品尝家是那些拥有比寻常人更敏感味觉的人。通常更容易在女性中产生超级品尝家,此外亚洲人、非洲人和南美人也更容易出产超级品尝家。祖先是欧洲人的个体中,估计大约有25%的人口属于超级品尝家。对于这种对味道感觉被拔高现象的原因仍然是未知的,虽然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人味蕾上的菌状乳头数目更多一些,或者至少是原因之一。
人们尚未搞清楚这种现象的进化优势是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高味觉敏感性尤其是苦味的高敏感性,可以帮助避免误食有毒植物而引起碱中毒。但是在其它环境下,这种高敏感性则缩窄了适口食物的范围。在高能量的现代世界里,高味觉敏感可能对其心脏有好处,因为这可以减少对脂肪的摄取。不过反过来也可能因为减少对蔬菜的摄入,而增加其罹患癌症的风险。此外,这还可能是挑食导致摄入营养紊乱的一个原因。不过,挑食和超级品尝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食后感觉是指所吃食物在通过所有能尝出味道的器官之后,排除了物质的化学刺激所引起的味觉感受之后的其余感觉,这些感觉可好可坏。例如酒精类饮品就会有强烈的食后感觉(例如胃胀、头痛等)。其它的情况还包括吃了辛辣刺激的食品,如川菜等。药物或者药片,以及一些人造调味剂如阿斯巴甜也可能引起长期的食后感觉。
某些我们所喜欢的习惯味道对于其他没有经常接触的人来说可能是无法欣赏的,包括有强烈或者奇怪的气味、味道或者外观。这种对味道的习惯过程需要品尝着以一种希望学会欣赏的态度来品尝特定食物和饮品才能获得的。这种习惯过程应该说是值得的,因为世界各地所定义的美味通常是需要首先习惯这种味道。而美食鉴赏家则需要对品尝保持专业及公证。
好坏结合咸、甜和鲜通常是被认为能引起食欲的,苦、酸则通常被认为倒胃口的。那些引起食欲的味道驱动我们去寻找含有重要营养的食物,而倒胃口的味道则警示人们远离可能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则可能会向大脑发出混乱的信号。其结果是一种混乱的感觉,通常呕吐是第一个反应,因为不好的信号对于保命来说更重要。不过,成人通常会适应某些食物的混合味道。在咖啡中混合糖或者奶油是一个常见的例子,橄榄、浓奶酪、酸甜的中餐也属于这种例子。而其它的混合味道则是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接受的,比如说,向热可可中倒入泡菜,或者往灵芝汤中倒入蜂蜜。
七、影响因素
1、化合物
各种化合物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味道并非将这些味道分别累加,许多基本味道会互相压制,因此增加某一种味道会削弱另一种味道。
比如柠檬水是在稀释的柠檬汁添加糖而制成的,如果不加糖则会觉得非常的酸。加的糖越多,就越不会觉得酸。另一个例子是将极苦的奎宁和糖水混合而成的奎宁水,虽然其中的含糖量其实比很多软饮料高很多,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喜欢这种药,因为他是苦的而不是甜的。
(1)衰老
(2)色彩/视觉损伤
(3)荷尔蒙作用
(4)基因差异
(5)口腔温度
(6)药物及化学品
(7)自然物质(例如非洲神秘果,其中的神秘果蛋白能够短暂的让人将原本酸的物质尝出甜味)
(8)中枢神经瘤(尤其是颞叶病变),以及其它神经系统因素
(9)鼻塞
(10)缺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味道实际上是咀嚼过程中所有感觉的混合(比如味觉、触觉、化学灼热感以及嗅觉),其中的嗅觉在感觉味道的过程中占最主要的地位。
八、味觉障碍
味觉障碍的原因是锌缺乏症、头部外伤、药的副作用或是精神上的压力等,锌缺乏症的情况特别多。偏食只有吃喜欢的的食物,女性大多由于不正常的减肥节食,使血液中的锌量减少引起味觉障碍。患了味觉障碍就当然察觉不到食物的美味,无法享受吃饭的乐趣。由于食欲的减退,使得血液中的锌量进一步减少,又出现脂溢性皮炎和脱发、泻肚等症状。
九、味觉营销
当今是一个产品过剩、广告爆炸的时代,在众多的商家强调视觉表现的时候,聪明的商家抢先一步,开发人的味觉、嗅觉、触觉等其他人体感官并运用在市场营销中,这是对传统营销的颠覆。
味觉营销是指以特定气味吸引消费者关注、记忆、认同以及最终形成消费的一种营销方式,是对消费者味觉、嗅觉的刺激,有别于传统视觉刺激。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人会把气味与特定的经验或物品联想在一起。人们以往以为自己嗅觉不发达,但其实气味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甚大,味觉营销随之被推出,淡淡的香味如同标签一样,让消费者一闻就想起特定的品牌。
(一)味觉营销的应用
当你步入英国航空的头等舱以及纽约肯尼迪机场或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头等舱候机室,最先引起你注意的就是独特的气味,这是一种叫作Meadow Grass(牧草)的芳香剂。航空公司在定期航线上往空中喷洒这种芳香剂,以加强公司在其最有价值顾客群中的品牌形象。这种区别于视觉以及体验的感官新体验独树一帜,营销效果非常好。
英国高档衬衫零售商托马斯·彼克耐心地研制一种个性化气味,他在纽约、旧金山、波士顿和圣弗朗西斯科新开的商店中放置传味器,当顾客经过时,传味器就会散发一种新鲜的、经过清洗的棉花味道。这种味觉享受让人迅速有了价值联想。
卡夫食品(Kraft Foods)在杂志上所做的广告也很好地利用了气味,读者只要对杂志广告中的某几个点进行摩擦,就会散发出广告产品的味道。以卡夫Philadelphia奶油奶酪的一则整页广告为例,广告呈现了一个草莓奶酪蛋糕的图片,经摩擦后,照片会散发出这种甜品的香甜味道。此外,肉桂咖啡、樱桃Jell-O以及白巧克力的味道也将在不同的广告中呈现。
在明信片大小的广告插页上,铺上许多微小的香油滴,并用特殊技术使油滴不会裂开溢出。只要撕开插页,便会有某一品牌的香水味徐徐逸出。这种传播嗅觉符号的香页广告使著名的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受到启发,让读者在香页上闻到该车车座的高级皮革香味。
新加坡嘉华影院安装了散发香味的电子装置,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放映时,放映厅内弥漫着浓郁的巧克力香气。其结果是多数观众选择到嘉华影院来观看这部电影,可见味道对人的影响甚大。
今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陆熏香促销成为重庆各大商场的流行趋势。服装店内使用了淡淡怡人的香味,香味延长了顾客在店里停留的时间,销售额比平时多了好几成。顾客们闻香止步,寻香而来,纷纷对香味表示好奇,店内服务员在向其介绍香味的同时,又推荐了衣服,客流量、销售额远远大于其它未使用香味的服装店。有些香味特别的店面,喜爱这种香味的顾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还能得到店主亲手调制的精油。这么做会加深顾客在店内购物的感受,多些味道,为顾客添加几分愉悦,自然会多几分销售。
营销是围着消费者"转"的,在完善视觉、听觉、触觉表现等享受的同时,味觉营销触及了新感官体验,让消费者有了新的享受。商家在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缝隙,不断插位,让消费者感官享受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视觉泛滥的今天,人的视觉早已产生疲劳,味觉营销插了他们的位,这种形式更直接也更够味!
(二)味觉营销与嗅觉品牌
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身上的香水,是美国仙爱尔Scentair公司特别调制的"热毛巾上的香水味",成为新航的专利香味,闻香识人;喜达屋酒店集团旗下每个品牌都拥有自己的签名香味,为客人创造怡人放松的心灵旅行体验;北美BOSS将"男人的味道"这句广告语与店内魅力张扬的男性香味融为一体,成为视听品牌与嗅觉品牌完美融合的典范。
当味觉营销发展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了企业嗅觉品牌的高度了,无论是喜达屋和万豪、BOSS、SONY、LEXUS等等都已经拥有自己特有的"香味标签",而且统一由美国仙爱尔scentair精心策划和打造。嗅觉品牌不仅仅为顾客营销了良好的氛围,更让顾客对企业品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可。研究显示,人类鼻子可记忆的味道达到一万种以上,嗅觉品牌不仅仅是品牌建设的新领域,更是营销的新武器。从味觉营销的角度提升到嗅觉品牌打造,更能让企业的营销达到更好的效应。美国仙爱尔作为全球嗅觉品牌缔造者,也是世界嗅觉品牌的领航者和倡导者已经进入中国,其中国总部位于广东广州,并在上海、北京、香港和重庆等重要城市均设立分公司,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和传播嗅觉品牌概念,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味觉营销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