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种玩法
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彩点名目繁复,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的玩法早已失传,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猜度一二。
六博行棋方法主要分为“大博”和“小博”,主要差别在大博用六根箸当色子;小博用两棵茕。南北朝的《颜氏家训·杂艺》记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
1、大博
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博法为大博,以六根箸当色子,以多吃博筹为胜。每对博双方各在棋盘自己一方的曲道上排好6枚棋子。对博时双方先轮流投掷博箸,然后根据掷得的箸的正反数量行棋,数越大,行棋步数越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改称名为「骁」,亦称「枭」。骁在汉代为枭的借用字,《楚辞·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指棋子竖起成为枭。这枚「骁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玩家需尽快自己的散升级成枭,或杀掉对手的枭,方能多得博筹获得胜利。所以《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战国策·魏策》:“夫枭之所能为者,以散棋佐之,夫一枭不敌五散也明矣!”
同时枭在散的配合下,争取时机杀掉对方的枭。
《焦氏易林》:「豫之剥:野鸢山鹊,奕棊六博;三枭四散,主人胜客。」、「否之睽:野鸟山鹊,来集六博;三鸟四散,主人胜客。」描述六博行棋模是拟猫头鹰等鸟类在池塘猎鱼的行为。
2、小博
东汉以后六博的形制出现了新变化,出现了使用茕(同箸的作用)的小博,同样以多吃博筹为胜。晋人张湛在《列子》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具体记载了小博的玩法,是至今能找到最详尽的纪录:“博法:二人相对为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二人互掷彩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盔,获二‘筹’,翻一盔,获三‘筹’……获六‘筹’为大胜也。”这种博法是两人对局,博局有十二道,两头中间是“水”,12枚棋子,双方各执白黑棋6枚,分别布于局中12曲道上。双方还各有一枚称作“鱼”的圆形棋子,放在“水”中。双方互相掷茕行棋,行棋的步数根据掷的数字决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名为“骄棋”,这枚“骄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
《古博经》记载:两人相对,每人6子,局分12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置“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再移棋,攻守进退,互相胁迫,棋行到处,则入水吃鱼,每吃一鱼得二筹,以得筹多者为胜。
三、棋位
棋盤有九种棋位,有在线上、点上、框内。《西京杂记·陆博术》:「许博昌,安陵人也,善六博,窦婴好之,常与居处。其术曰:『方畔揭道张,张道揭畔方,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又曰:『张道揭畔方,方畔揭道张,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三辅儿童皆诵之。」本来原文顺序有误,第二句的『畔揭』错植颠倒,已被学者改正。1993年,尹湾6号墓出土刻有「博局纹图」的汉墓简牍,为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此博局纹图为占卜所用,棋盤标有干支占位,直行为占卜事项,横列是占卜术语,两方对应得出占卜结果。其上之占卜术语「方、廉、揭、道、张、曲、诎、长、高」9字,和许博昌术语「方、畔、揭、道、张、究、屈、玄、高」9字相通,但棋子运行与干支顺序无直接关系。
1、方:中央方框内,共一处,又称为水。
2、畔:又称廉,被T分开的中央方框线外侧,共八处。
3、揭:T中与中央方框垂直的线上,共八处。
4、道:T中与中央方框平行的线上,共四处。
5、张:L中平行边界的线上,共四处。
6、究:又称曲,L中垂直边界的线上,共四处。
7、屈:又称诎,中央方框与四角曲道的斜线上,共四处。有些则是画四个圆点。
8、玄:又称长,四角方框中与L凹处背对的线上,共四处。
四、走法
初始布置时,玩家们将棋子平躺布於局中的其中一侧的外侧棋位,这些棋子称为散。棋盤中央放上鱼或直食其,筹码放在棋盤旁。游戏开始後,互相根据掷的数字决定行棋步数。
依许博昌的口诀,棋子移动有三种路径。
方→畔→揭→道→张→道→揭→畔→方...反覆:棋子由内往外,再180度转向回到内。
张→道→揭→畔→方→畔→揭→道→张...反覆:棋子向内由外往内再90度转向、或不变向,朝至另一处外部。
张→究→屈→玄→高→玄→屈→究→张...反覆:棋子大致顺时钟方向绕行。
散只能以「张→究→屈→玄→高→玄→屈→究→张」,此路径顺时钟绕行。散掷到某些采後就即竖起,改称为枭或骁(骁在汉代为枭的借用字)。箸在掷到六面有五面皆白、琼掷到五或白采时、茕掷到枭采时,散变成枭。但若茕掷到媿采时,枭要变回散。
枭可以「张→道→揭→畔→方」从外往内,到方的棋位,也就是可入水吃标记物,这动作称为牵鱼,牵一条鱼获二筹。获得鱼的枭再以「方→畔→揭→道→张→道→揭→畔→方」,此路径将带鱼带离後,再返回方位继续牵剩下的一条鱼。即使散变为枭依然会被敌方的散或枭所杀。若牵一条鱼的枭被敌方所杀,称为翻一鱼,敌方获三筹;若牵两条鱼的枭被敌方所杀,称被翻双鱼,敌方获六筹。枭也能以「张→道→揭→畔→方→畔→揭→道→张」,此路径经过方位,到他处去攻击敌棋。
胜利以多得筹码者为胜,所以阻止敌方得鱼、或夺对方的鱼,杀枭是重要的手段。行棋有如两方的猫头鹰飞绕著池塘以争鱼吃的行为。
但是这仅仅是猜测,也许许博昌的口诀不是指棋位,因为各种古文献所记载的六博棋盘都是局分十二道的,比如:晋人张湛在《列子》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它记载:“博法:二人相对为局,局分为十二道。”而这样一分,棋位就远远不止十二道了。所以,关于六博棋的棋位,还得请有识之士再进一步地研究了。
《塞戏》
由六博脱胎而来的一种古代博戏,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塞又写成簺。在古代文献中,常以“博塞”并称。《庄子·骈拇》有“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说:“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塞戏在汉代很盛行,当时又称“格五”。西汉王朝设有“棋待诏”的官衔,《汉书·吾丘寿王传》说他“以善格五召待诏”,《后汉书·梁冀传》说梁冀“善格五”。
塞戏的玩法,汉边韶《塞赋》有详细的叙述。它与六博的区别是,行棋时不用投箸。从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塞戏棋局,发现两种形制。一种是湖北云梦西汉古墓出土的棋局,棋盘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 2厘米,正面为白地矩纹,与博局完全一样。它与六博的唯一区别是无博箸。另一种是甘肃武威县磨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上绘白色的矩形图案,与博局图案稍有不同。塞戏的棋子是立方体的,绘有龙虎两种形制。
一、塞戏简介
秦汉时期时塞戏每方有六枚棋子,有使用四面色子,具有塞、白、乘、五这四种采名,其中掷到『五』就不能移动,所以又称格五。传至南北朝甚至有《簺法》、《簺经》等关於它的专门著作。格五这棋类的精要之处是行棋相塞,使对方格不得行,所以又称作格五。
唐代成玄英注解庄子时,认为六博与塞戏差别在是否用琼作投子,「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但他是唐朝人离秦汉已久,又把六博错认为「行五道」,也不知六博史上至少出现三种掷具-箸、茕、琼,对博塞的理解根本有错。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塞有四采,用长方型四面体骰子,所以成玄英写不是用六搏的琼。琼是长方型五面体的骰子,用於六博,有五采,刻字有塞、白、黑、五,在五、塞之间一面无刻字
《格五》
格五是一种古代流行的中国棋类游戏。又名簙簺、博塞或簺。《汉书·吾丘寿王传》注:“格五棋行簺法,曰塞、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清翟灏《通俗编》认为格五的具体走法是:双方各执黑白棋五枚,共行中道,每次移一步,遇对方则跳越,以先抵敌境为胜。
一、由来
第一,“格五”是以“格”、“塞”他人为要义的,正与“格五空”等的表现相同,所以说二者读音相同,意义相通,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北京话中的“格塞”,南京话中的“格古”(读为ga2 gu2),意思虽然还稍有不同,却在读音上和意义上与“格骨”有绝对肯定的联系。我们讨论过,“格五”一词久不为大众所知,但用它表示为人、个性,则古已有之,所以各种方言中应该有它的痕迹。北京的“格塞”,南京的“格古”,就是这种痕迹的体现。它们的存在,一方面是古人已用“格五”形容人的个性的旁证,另一方面,也是“格五空”、“格骨”等来源于“格五”的旁证。
第三,杂剧《陈州粜米》中有人物“张撇古”,《乌盆记》中有人物“张别古”。这“撇古”、“别古”,其中的“别”和“撇”,都是“格”、“塞”的意思,它们的词意,又与(南京话的)“格古”(为人不循常理,不易相处)相同。因此,它们是“格古”在元杂剧中的写法。“撇古”和“别古”是“格古”在古人通俗文字中的体现。这证明古人口语用“格五”状人,也证明“格五”不为人所知以后,词的写法之易变和多变。
闽南话的“格骨”中的“骨”字,有两种可能的来历。第一种是它只是“五”字的音讹――“五”与“骨”韵母相同而声母相近。另一种可能性是“格五”的棋子多用动物骨做成,所以“格五”也称作“格骨”――这也很可能,“牌九”叫做“骨牌”,古时麻将也多用骨头来做。但无论如何,它是“格五”一词和变形,则应该没有疑问。
《弹棋》
相传是西汉成帝时刘向仿蹴鞠之戏而作,东汉时盛行。棋盘类似古代的蹴鞠球场,以石为之,棋子每方 6枚。魏文帝非常喜欢弹棋,技艺甚高,他写过《弹棋赋》。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曾对弹棋的创始作了记述。该书卷二云:“(汉)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日:肤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指刘向)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勤。”从这里我们看出,弹棋系士大夫阶层所创,并因以解决“劳体”问题而取代蹴鞠引入了宫禁中。同时,还参照蹴鞠对其局势、规则作了某些改造。
而魏·邯郸淳的《艺经·弹棋》中说“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以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就是说“弹棋是始自魏宫的,它的内部装有器械用来戏玩。文帝十分擅长玩弹棋,用手巾来甩动,没有不击中的。有个人向文帝说自己也能。文帝就请他来,客人拿下头上的葛巾(葛布制成的头巾)来击打棋,比文帝的技艺更精妙。”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说弹棋始于魏宫。
三国时弹棋已由每方6枚棋子增至每方8枚。唐代时弹棋仍极盛行。从柳宗元《序棋》中看,弹棋的形制在唐代又有变化,棋子由每方 8枚增至每方12枚。由于象棋的盛行,弹棋到了宋代以后就不那么时行了。
一、盛行
弹棋所用棋局,根据魏文帝《弹棋赋》所描绘:“局则荆山妙联,发藻扬睬,丰腹高隆,惮根四颓,平如砒碉,滑若柔夷。”即是说,棋局采用华美的联玉料精工做成。正方形,局中心高隆,四周平如砥砺,光彩映人。至于所用棋子,一般用“玄木北干,素树西枝。等木质精制而成。弹棋的玩法,按照晋人徐广《弹棋经》的记载,是“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也就是说以自己的棋子击弹对方的棋子。但具体的对局方法,由于文献记载厥如,还不是太清楚。
唐代,是我国古代弹棋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这种靠技巧取胜的棋类游戏,不断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杜甫、白居易、李贺、王涯、韦应物等均有诗作。王涯《宫词》中的“向晚移灯上银擎,丛丛绿鬃坐弹棋”,正是对在唐代广泛流行的弹棋的绝好描绘。北宋时的沈括曾看过一卷《弹棋谱》,他认为此谱“盖唐人所为”,反映了唐代弹棋盛行的面貌,尤其是读书人,对弹棋的喜爱已成了他们休闲时的主要娱乐。柳宗元《弹棋序》中说:“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因而教他们玩弹棋游戏。正是由于弹棋的如此盛行,使得唐代弹棋高手辈出,不减汉魏时代。《天中记》日:“唐顺宗在春宫日,甚好弹棋,时有吉达、高绒、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李欣的《弹棋歌》亦云:“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坐中齐声称绝艺。”由此可见,唐代弹棋的水平已有相当高度。
二、形制
唐代的弹棋,在棋型、布局和行棋步骤等方面,基本上因袭汉魏旧式,但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棋局的形制,据唐代卢渝《弹棋赋》所述,为“下方厂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成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渭之缘边。”其棋局中间为圆顶,象征着天,局的四边代表地,与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观念相适应。这样增加了弹棋的复杂性,因而在游戏方法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上述唐代弹棋局末能留下实物或图式,但是我们从当时传入日本,经过变化,盘式由四面变为两面的弹棋局,约略可以窥知唐代弹棋局的形制。
三、布局
唐代的棋子仍系木制或象牙雕刻而成。但棋子的数量已增至24枚,二人对局,每人12枚。上引日本弹棋局,每边设局道12条,可能就是用棋子24枚的弹棋。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作《弹棋序》对24子弹棋进行了解释:“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贸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每一方的12枚棋子中,又分贵贱子各6枚。玩时,大约是以一方的棋子击对方的棋子。柳文接着又写道:“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既而抵戏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在24子中一半是红色,即所说的“贵子”,一半是黑色,即所说的“贱子”。玩棋的人都应先以贱子去击触对方的子,不得已才用贵子。唐以前的弹棋没有贵贱之别,上下之分,入唐以后,小小的弹棋竟成了一庞大的等级社会的缩影。
四、兴衰
到了宋代,也许是由于围棋、象棋的特别兴盛,流行了几百年时间的弹棋突然销声匿迹,其玩法也从此失传。到元明之时,就连博弈行家语及弹棋,也要引经据典,费力考究了。
从16或17世纪以来,有一种被称为台球的游戏风靡欧洲许多国家,20世纪60年代又渐次传入日本,近即年来,这种游戏又盛行于我国各地根据这种游戏的特征,有人从台球与弹棋皆是在一个盘上,击一球(或子),令其滚动(或滑行),去撞击另一球(或子)的玩法,提出二者具有渊源关系,至于弹棋局中间高四面低,白球则一马平川,弹棋以手弹子,而台球则以杖击球的不同点,正体现了由弹棋到台球的变化发展。其间的演化、传播和发展轨迹,因史料所限,尚难以明之。弹棋在东南亚地区流行起来,是一种逸趣横生的棋类玩法。
《双陆》
中国古代的双陆是一种类似赌博的棋戏,南北朝时由西亚、印度一带传入中国,盛于南北朝、隋、唐以迄宋、元时期。乾隆时期,民间用双陆棋来赌博,乾隆下令封杀双陆棋,如今已失传。
相传是在由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基础上,由曹魏时王子曹植糅合六博的特点而创设的,初期有两枚骰子,唐朝末年后逐渐加到6枚。双陆子为马形,黑白各十五枚,两人相博,掷骰子按点行棋。 唐宋时极为风行,元明时仍常见,清代渐少。双陆局是长方形的,与六博、围棋之局呈方形者不同,因两侧左右各有六梁,故名双陆。双陆子也叫马,分白黑两色,各15枚,作捣衣杵状。另有骰子2枚。博时掷采行马,白马自右归左,黑马自左归右,马先出尽为胜。古代博戏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
宋代洪遵著有《谱双》一书,详记双陆的类型、局盘制度、布子格式、行马规则等的重要文献。书中列出北双陆、大食双陆、广州双陆、真腊阇婆双陆、南皮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制度不尽相同,玩法、称谓、术语互有歧异。
一、玩法
一套双陆主要包括棋盘,黑白棋子各15枚,骰子2枚。其中棋盘上面刻有对等的12竖线;骰子呈六面体,分别刻有从一到六的数值。玩时,首先掷出二骰,骰子顶面所显示的值是几,便行进几步。先将全部己方15枚棋子走进最后的6条刻线以内者,即获全胜。由于这种棋戏进退幅度大,胜负转换易,因而带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偶然性。
二、规则
红棋和黑棋的移动方向双陆的目的是将己方所有棋子越过对方,然后再移离棋盘。游戏开始时,棋红棋和黑棋的移动方向子较为分散,游戏中可能被对方攻击或阻挡。由于下一盘棋所需的时间很短,比赛中通常采用计分制,首先获得一定分数的一方为胜利者。
三、设备
棋盘两套不同颜色的十五枚棋子(每位玩者一套)四个骰子(每位玩者两个)倍数方块。
四、摆法
棋盘的每一条边上都有十二个三角形,从右下角开始依顺时针方向用数字1到24编号(对方则正好相反,从右上角开始依逆时针方向编号,己方的第一点就是对方的第二十四点,己方的第二点就是对方的第二十三点,依此类推)。每位玩者将两枚棋子放在第二十四点,三枚棋子放在第八点,五枚棋子放在第十三点,五枚棋子放在第六点。第一点到第六点叫做内盘,第七点到第十二点叫做外盘。第七点又叫做临界点,第十三点又叫做中点。
五、走法
游戏开始时,每位玩者掷一个骰子,点数较大者先走。双方轮流移动棋子,每次移动前掷两个骰子。掷骰子后,玩者必须按照掷得的点数移动棋子。比方说,如果掷到6和3,就必须将一枚棋子向前移动6个点,再将另一枚棋子向前移动3个点。也可以将同一枚棋子移动6个点再移动3个点,或先移动3个点再移动6个点,但不能直接移动9个点。如果掷到两个相同的点数,就要按照掷得的点数移动棋子两次。比方说,如果掷到两个5,就要将四枚棋子向前移动5个点。
六、攻击弱棋
棋子只能移动到未被占据或被己方棋子占据的点,也可以移动到仅被一枚对方棋子占据的点——对方的这枚棋子叫做弱棋。弱棋被攻击后放在棋盘中央的分界上。棋子不能移动到已被两枚或以上对方棋子占据的点。因此不可能有任何点同时被己方和对方的棋子占据。被攻击的棋子从分界上回到棋盘上之前,其它棋子不得移动。如果掷到2,就可将分界上的棋子移动到第二十三点;如果掷到3,就可将分界上的棋子移动到第二十二点,依此类推。
七、移离棋盘
如果所有棋子都回到了己方内盘,就可以开始将棋子移离棋盘。如果掷到1,就可将位于第一点的棋子移离棋盘;如果掷到2,就可将位于第二点的棋子移离棋盘,依此类推。不能将较低点的棋子移离棋盘,除非前面已没有棋子。比方说,如果掷到6和5,但第六点没有棋子,而第五点有两枚棋子,就必须从第五点将两枚棋子移走。如果在移离棋盘时有棋子被对方攻击,就必须等该棋子回到了己方内盘后才可以继续移离棋盘。
八、胜负与得分
首先将所有棋子移离的一方获得胜利,可得一分。如果玩者还未开始将棋子移离棋盘,而对方已将所有棋子移离,对方就获得两分,称为“全胜”或“家乐”。如果玩者还未开始将棋子移离棋盘,且仍有棋子在分界上或在对方内盘上,而对方已将所有棋子移离,对方就获得三分,称为“完胜”或“百家乐”。
九、总点数
对局中某一方所有棋子所在的点数之和(分界上相当于第二十五点)叫做“总点数”。开局时双方的总点数为167。对局过程中总点数一般逐渐减少,但当棋子被攻击而进入分界时,总点数增加。哪一方总点数小,就意味着哪一方领先。
《樗蒲[chū pú](五木)》
樗蒲是继六博戏之后,出现于汉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从外国传入。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
一、棋具
17*17方格棋盤,每方六枚棋子。
樗蒲掷具为五根一面削平的木头。
二、博采
“五木”有“黑、白、雉、犊”四种花色,能产生十二种组合,各有两个组合视为同种采,故采名十种,为“卢”、“塞”、“秃”、“雉”、“枭”、“撅”、“犊”、“塔”、“开”、“白”。
樗蒲的采也可称作“齿”。“枭”又可称“扌枭”;“撅”又可称“橛”;“犊”又可称“牛”。
以“卢”、“雉”、“犊”、“白”此四采为“贵采”或称“王采”;其他采为“杂采”或称“甿采”。后又增加“进九”、“退六”这两种采,但组合不明。
采组 |
采名 |
采数 |
等级 |
机率 |
黑黑黑犊犊 |
卢 |
16 |
贵采 |
1/32 |
黑黑黑犊雉 |
塞 |
11 |
杂采 |
2/32 |
黑黑犊犊白 |
秃 |
4 |
杂采 |
3/32 |
黑黑黑雉雉 |
雉 |
14 |
贵采 |
1/32 |
黑黑犊雉白 |
枭(扌枭) |
2 |
杂采 |
6/32 |
黑犊犊白白 |
枭(扌枭) |
2 |
杂采 |
3/32 |
黑黑雉雉白 |
撅(橛) |
3 |
杂采 |
3/32 |
黑犊雉白白 |
撅(橛) |
3 |
杂采 |
6/32 |
犊犊白白白 |
犊(牛) |
10 |
贵采 |
1/32 |
黑雉雉白白 |
塔 |
5 |
杂采 |
3/32 |
犊雉白白白 |
开 |
12 |
杂采 |
2/32 |
雉雉白白白 |
白 |
8 |
贵采 |
1/32 |
卢采
雉采
犊采
白采
1、初始布置时,将所有细矢排成一长列,然后分为三“聚”。每“聚”的矢间留有空隙作棋位,称为“䇲”。以长列的两端作起点、终点。[1]
⑴聚间的空隙称为“关”,并非棋位,共两处。
⑵每关前一个棋位称为“坑”,后一个棋位称为“堑”,各有三处。
⑶所有棋子先置于起点。
2、玩家轮流将五木放在杯摇晃掷出,依采数移动一己棋朝终点前进,行进可越过其他棋子,至空位、己棋处、或数量少于或等于己方移动棋叠的敌棋处。
⑴若至敌棋处,将该些敌棋打回起点。并再获得一回合、与约定的筹码。
⑵若至己棋处,可叠在该些己棋上成为棋叠,之后一同移动。
⑶掷出“杂采”时,采数大于或等于距离“关”的步数,则只能移到“关”前面的“坑”,并且需掷出“贵采”才能移开。
⑷掷出“贵采”时,棋子才能越过“关”;或在“坑”、“堑”的棋子才能移开。并再获得一回合。
⑸掷出“退六”时,一枚棋子可打回多最多五枚的敌方棋叠。
3、以所有己棋先到达终点为胜。
樗蒲的玩家掷“五木”时往往喊叫希望得到机率只有1/32的“卢”、“雉”两大采,为“呼卢喝雉”成语的由来。樗蒲在中国文化中也成为赌博的代称。
樗蒲从东汉就被写入文学,如马融的《樗蒲赋》。晋末刘敬叔的《异苑》记载两则怪谈。第一则是有人骑马时遇到两位老者在玩樗蒲便下马观看,中途无意间撇见马鞭已腐,马已成枯骨,回家时发现亲属居然都已去世,后来被郑缉之的《东阳记》、任昉《述异记》等陆续更改,成为烂柯的典故。第二则是鬼与人类下樗蒲。
樗蒲在诗词也出现不少。
曹丕《艳歌何尝行》:“但当在王侯殿上,快独樗蒲六博,坐对弹棋。”
李白《少年行》:“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王建《宫词》之六十:“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
郑嵎《津阳门诗》:“上皇宽容易承事,十家三国争光辉。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谩欺。相君侈拟纵骄横,日从秦虢多游嬉。”
韦应物《逢杨开府》:“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和凝《宫词》:“锦褥花明满殿铺,宫娥分坐学樗蒲。欲教官马冲关过,咒愿纤纤早掷卢。”
花蕊夫人《宫词》:“摴蒱冷澹学投壶,箭倚腰身约画图。尽对君王称妙手,一人来射一人输。”
除常用的局戏、采戏外,樗蒲此词也有其他的含意。
象戏:中国象棋、广象戏。
牌戏:日本近代指西方传来的牌戏。
骰戏:日本骰子游戏,发音来自樗蒲。
占卜:称为“樗蒲卜”,为胡人、佛教的占卜,使用多面骰。
图形:为两头圆锐、中间平广的图形名称。
《七国象棋》
一、起源
七国象棋,亦称七国象戏简称七国棋。是中国象棋变体的一种,宋司马光首创。明正德八年沈津《欣赏编》刊本几十集,“辛集”有《古局象棋图》,署宋司马光撰。陶宗仪《说郡》收入时也署司马光.后收入《丛书集成》。
二、布局
七围棋取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之名布局,棋盘正A—1纵横各19路.分东南西北四力.中央为“周”,象征战国时期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仁园分布四方,秦居西方.韩楚居南方,魏齐居东方.燕赵居北方,七同均持不同颜色的棋子,分别为周黄、秦白、楚赤、齐青、燕黑、韩橙、魏绿、赵紫。棋盘为纵横各19条直线垂直相交而成(和围棋盘一样,但大一些)。棋子置于纵横线的交叉点上。
棋子为119个,其中七名游戏者每人拥有17个,代表战国的一方势力。
将1个,偏、裨、炮、弓、弩、行人各1个。 刀2个,剑、骑各4个。
全局设棋子120粒.周一十,(棋盘正中央另置一枚棋子“周”(黄色,亦有将周字直接印在棋盘上而不用棋子的),代表周天子,不属于任何玩家,任何棋子亦不能进入该点,只能越过(如炮)或绕过,以体现诸侯尊重周天子。)始终不动。每同17子.分别为:将一、偏一、稗一、行人‘、炮一、弓一、努一、刀一、剑四、骑四。“将”象征各国召主,标有国名。各子的步法有明确规定:“将”皇行斜行元远近,可不受限制地出动料代桐 。育行无边近;“稗”料行无远近;“行人,直斜行无远近,但不能“役敌”,“敌亦不能役。
每方的17枚棋子从盘边向中央按照7-5-3-1-1的数量呈三角形摆放。“将”摆在己方底边中央。
三、走法
1、将(秦、楚、韩、齐、魏、赵、燕)
走法和国际象棋的后一样,可以在横、纵、斜方向行走任意多步。不可越过其他棋子。被吃则为负。
\ |
┃ |
/ |
━ |
▲ |
━ |
/ |
┃ |
\ |
走法和中国象棋的车一样,可以在横、纵方向行走任意多步。不可越过其他棋子。
┼ |
┃ |
┼ |
━ |
▲ |
━ |
┼ |
┃ |
┼ |
走法和国际象棋的象一样,可以在斜方向行走任意多步。不可越过其他棋子。
\ |
┼ |
/ |
┼ |
▲ |
┼ |
/ |
┼ |
\ |
走法与吃子都和中国象棋的炮一样。走棋时可以在纵横方向走任意多步,吃子时必须在走棋方向上隔一个子(可以是周)才能吃子。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在横、纵、斜方向行走最多4步。不可越过其他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